清洁能源

锂电之变:过剩边缘的磷酸铁锂,新能源逃“锂”计划进行时

2022-07-06 17:05:38  信息编号:K222381  浏览次数:123

7月4日,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,今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,电解钴下跌0.9-1.05万元/吨,碳酸钴下跌1万元/吨;六氟磷酸锂上涨1万元/吨。




6月份以来,国内电解钴价格持续回调,跌幅已经超过17%。氯化钴、硫酸钴等钴氧化物价格也不断下跌。同时,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保持在47万元/吨左右,基本维持稳定。




原材料的涨跌变化,正潜移默化改变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。




钴价大幅度回落,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差收窄,三元电池正在卷土重来;传统的三元(镍、钴、锰)也有望回归,高镍化与高电压化相得益彰。




而外资大幅度抛售宁德时代,出于对“宁王”未来成长性的分歧。




截至5月底的持仓文件显示,海外最大中国股票基金安联神州A股基金5月对宁德时代进行了减持,幅度高达17.98%。




今年4月、5月的数据显示,宁德时代的电池装车量占比一度下滑,统治级竞争力不再。其最大客户特斯拉,自2020年以来,交付量首次出现环比下降。




不过在国内,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大卖。在变与不变之间,动力电池将迎来一轮新的竞逐。




磷酸铁锂不香了?




柯美雅定律提出,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,任何东西都有改革的余地。这也被称为“不完美定律”。




评价新能源动力电池的优劣,主要指标是续航里程、安全性、成本以及能量密度。以正极材料划分,三元锂电池、磷酸铁锂电池的这四个指标也是符合“不完美定律”。




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政推行,成本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更具竞争优势,一发不可收,当年7月,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首次超越三元电池,并一直保持至今。




到今年4月,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达到峰值,占总装车量的67.0%,三元电池的占比退至32.9%。




不过,随着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,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优势不再那么明显。




7月4日,上海钢联数据显示,六氟磷酸锂上涨1万元/吨。原因之一是,近期国内磷矿石每吨均价突破千元大关,6月涨幅已超20%,同比去年涨幅超过100%。




这时,续航里程的指标相对显得更重要,能量密度高、续航里程远的三元电池重新获得市场推崇。加上华东地区疫情的缓解,今年5月份,三元电池装车量明显回升。




数据显示,5月三元电池装车量8.3GWh,环比增长90.3%;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10.2GWh,环比增长15.1%。产量上,5月份三元电池环比增长58.2%,磷酸铁锂电池环比增长仅3.3%。




同时,5月份三元电池装车量占比升至44.7%,磷酸铁锂占比降为55.1%。




与此同时,多家上市公司的举措揭示磷酸铁锂不香了。




6月14日晚间,华友钴业(603799.SH)宣布,正式终止收购内蒙古圣钒科技,并拟放弃在磷酸铁锂材料领域的布局。




为什么千亿“钴茅”彻底舍弃磷酸铁锂,聚焦三元锂电产业链。




对此,华友钴业表示,锂电三元材料在中高端乘用车市场占有重要地位,而高镍化成为三元材料的发展趋势。




6月16日,容百科技(688005.SH)董事长白厚善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“云上宜宾”高端对话上表示,电池安全性已经逐步解决后,电池的第一焦虑是里程焦虑。意味着在成本许可的条件下,提高电池比能量、提高整车行驶里程是未来电池的方向。




这是妥妥的不看好磷酸铁锂电池的前景?




投资过剩?




这种不看好,也体现在了资本市场。




6月24日晚间,科力远(600478.SH)公告称,公司拟在宜丰县工业园区布局投资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材料和6万吨高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,总投资不低于25亿元。




在以往,此类利好将推动股价上涨,但在科力远是“利好变利空”,6月27日其股价不涨反跌,早盘开盘即快速下挫并一度跌停,尾盘收报8.70元,下跌6.45%。




随后几天,股价依旧下调,直到7月4日方才企稳,当天收报8.80元,涨5.26%。




这已不是个案。




同样公告上马磷酸铁锂项目的惠云钛业(300891.SZ),在21日短暂上涨15.72%收报13.25元后,随后的几天震荡调整,6月30日收报12.08元。7月4日上涨5.44%。




惠云钛业20日发布公告,称公司牵头投资约62亿元,重点投资磷酸铁、磷酸铁锂项目及配套投资上下游产业项目。




这是A股“化工转锂”的又一个典型案例。但触“锂”大涨的盛况已不再。




与之相对应的是,三元锂电概念股多数大涨。




如容百科技,6月16日至今,股价从105元涨至135元,涨幅达25.71%,股价接近前期高点。又如当升科技(3000073.SZ),16日至今,股价从81元涨至93元。




两者均是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龙头,近期走势,已让股价摆脱之前低谷调整束缚,回归上升通道。




此外的振华新材(688707.SH)创出新高,孚能科技、厦钨新能也均有不错表现。




事实上,近年来,磷酸铁锂电池行情火爆,包括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亿纬锂能、国轩高科等电池厂商加码磷酸铁锂产能。




同时,大量磷化工、钛白粉企业跨界投资布局磷酸铁锂项目,例如龙佰集团、中核钛白、湖北宜化、云天化、云图控股、新洋丰、川发龙蟒等化工企业。




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,各厂商宣布的磷酸铁锂扩产规模加上现有产能已超500万吨。相较之下,2021年国内酸铁锂出货量为47万吨。仅今年1月-3月,国内涉及磷酸铁锂材料的项目投资就有9项,规划产能119万吨。




GGII指出,随着磷酸铁锂和磷酸铁产能快速释放,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优质产能不足,变成磷酸铁锂产能过剩。预计磷酸铁产能有望在2022年年中由不足转为过剩。




这是普遍认为磷酸铁锂不被市场看好的原因。




而监管机构对此类投资项目也大多持关注眼光。6月27日,科力远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,要求“结合上市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等,说明拟大额投建碳酸锂材料、磷酸铁锂材料及数字化芯材等产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,与公司当前业务是否存在协同效应”。




惠云钛业在公告刊登后的6月21日,也收到了深交所《关注函》。要求公司进一步详细论证项目建设规模的必要性、合理性及可行性,相关产能的消化能力,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等。




新玩家倾轧




磷酸铁锂产业现有格局,已经是群雄逐鹿。未来随着磷化工、钛白粉等新玩家的加入,这些企业凭借原材料成本上的优势,对老玩家提出了严峻考验。




比如钛白粉企业,制备过程中产出废硫酸、硫酸亚铁等副产品,可以分别用来生产磷酸一铵、磷酸铁,这将大大降低了磷酸铁锂的生产成本。




最令人担忧的是,不是单独一家企业,而是整个钛白粉产业杀入了磷酸铁锂赛道。




公开信息显示,惠云钛业(300891.SZ)于6月20日发公告称牵头投资约62亿元,重点投资磷酸铁、磷酸铁锂等项目。




金浦钛业(000545.SZ)于3月宣布斥资100亿元进军锂电产业,建设年产20万吨电池级磷酸铁和20万吨磷酸铁锂,一期项目预计于2022年9月正式开工。




2021年2月,中核钛白(002145.SZ)宣布,拟投资121亿元,建设年产50万吨的磷酸铁锂项目。此外,龙佰集团(002601.SZ)等钛白粉厂商均提出不亚于同行的磷酸提锂产能规划。




磷化工企业同样来势汹汹。工业级和化肥级磷酸一铵差别在于浓度,其他的制备过程相似。这类企业凭借本身磷源产能,通过掌控原材料的方式,有效地节省了成本,这无异于降维打击。




川发龙蟒(002312.SZ)投资12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、20万吨磷酸铁及配套产品项目。




云天化(600096.SH)于去年10月计划投资72.86亿元,建设50万吨/年磷酸铁电池新材料前驱体及配套项目。




兴发集团(600141.SH)、川金诺(300505.SZ)、川恒股份(002895.SZ)等纷纷入场。




不仅于此,除了磷化工和钛白粉的新玩家,各路资本也纷纷杀入磷酸铁锂赛道。




2021年国内磷酸铁锂规划项目超过300万吨,叠加2022年的规划项目,合计规划产能已超540万吨。




根据中信证券预测,2022年底磷酸铁锂产能可能达到300万吨,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约为267万吨,届时产能释放后将远超2025年市场需求。




逃“锂”计划进行时




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被原材料绑架,然后坐以待毙。




时至今日,电池技术一再革新,逐渐形成了“趋多避少”的行业创新观。以三元电池为例,在三元正极中,由于钴的价格居高不下,且国内的钴材料对外依存度高达90%,导致其材料成本严重受限。




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境界,三元电池一直在努力降低用钴量,取而代之的是高镍用量。调查显示,NCM811电池正极材料的钴含量相比NCM523由12.2%降至6.1%,折算到动力电池每kWh用钴量从0.22kg降至0.09kg,降幅高达59%,而高镍在三元的占比已从最开始的20%提升至现在的将近50%。




曲线救国的思路同样可以用在锂电池上。去年7月份,宁德时代率先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,尽管在量能密度上相比锂离子电池还有一定差距,但这侧面敲打了一下整个电池产业链,与其委屈逢迎锂价,不如自力更生,摆脱成本禁锢。




与宁德时代想法一致的企业不少,除了钠离子电池,固态电池、超级电容也成了电池研发的新方向,这些都为未来锂离子电池退出时代主流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,更激烈的一轮研发迫在眉睫,从各大电池企业的动作中,也可以察觉到一丝暗流涌动。




未来,磷酸铁锂玩家的日子将会更难。
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相关资讯

电脑版|导航

环保设备网 版权所有 ©2017

皖ICP备202001986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