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保新闻

垃圾场、污水厂、废弃矿场上奏响“光伏变奏曲”,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,荒地变宝地

2021-11-26 15:40:22  信息编号:K207428  浏览次数:88

10月中旬以来,继青海、内蒙古、甘肃三省区后,又一省区宣布启动大型光伏基地项目建设。在政策支持下,我国大型光伏基地项目正有序推进,业内人士认为,光伏产业将随之步入“大基地时代”。




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撰文指出,要扎实推进碳达峰、碳中和重点工作,就要有力有序调整能源结构,加快推进大型风电、光伏基地建设,鼓励就地就近开发利用。




在基本农田红线、生态保护红线、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(以下简称“三线”)等限制下,光伏、风电项目土地供给不足的现象愈发凸显。




除了部分海上风电,未来需要3-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或空间,才能满足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发展需求。虽然用地面积看起来只占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三四,但现在寸土寸金,地从哪儿来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。








特别是在“30·60”双碳目标下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风、光年均新增装机将不能低于1.2亿千瓦。一边是激增的光伏、风电装机需求,一边是巨大的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缺口,棘手矛盾如何化解?




既要千方百计扩大装机,又要克服种种用地限制,风电、光伏大规模开发土地卡脖子问题越来越突出。




一、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太阳能发电站




美国的一些城市、县和州已经开始将封闭的垃圾填埋场,改造成太阳能发电站,以产生清洁能源并改造他们的社区。




独立非营利组织 RMI 的一份新报告显示,这种做法将有助于促进美国全国的能源转型。美国有超过 10,000 个封闭的垃圾填埋场。 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光伏太阳能发电站的未来是光明的。








据 Aodok.com 的数据,估计到 2021 年,仅美国垃圾填埋场站点中的 4,312 个站点(有足够数据表明适用于光伏电站的站点),就可以拥有至少 63 吉瓦 (GW) 的太阳能容量,或相当于美国太阳能总装机容量的 70%。




如果这一潜力得到充分发挥,垃圾填埋场改造成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站,每年可产生 83 太瓦时 (TWh) 的清洁电力,足以为 780 万户家庭供电。




除了发电之外,RMI 还考察了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光伏太阳能发电站,可为社区提供的其他好处。通过将封闭式垃圾填埋场重新用于可持续、无害用途的光伏发电站,州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,帮助振兴许多封闭式垃圾填埋场的低收入社区。




目前,垃圾填埋场太阳能电站项目在地理上集中在美国东北部,近 75% 的运营项目位于马萨诸塞州、康涅狄格州、新泽西州和纽约州。但是垃圾填埋场无处不在,美国全国各地的市、县和州都有机会扩大这种做法,并通过将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光伏太阳能发电站,为他们的社区带来多重利益。




例如历史上被忽视的、以黑人为主的 Sunnyside 社区,很快将成为美国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光伏太阳能发电站。




Sunnyside 社区正在将一个 240 英亩的垃圾填埋场地,改造成一个 52 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,该垃圾填埋场对社区产生了 80 多年的负面影响。




Sunnyside 垃圾填埋场光伏项目投入运营后,该光伏太阳能发电站将产生足够的清洁电力,为 5,000 户家庭供电,并每年抵消 1.2 亿磅 CO2。Sunnyside 项目预计还将创造 600 个工作岗位。




二、污水厂穿上“光伏”外衣,节能同时还能创收




污水厂不仅处理污水,还穿上了“光伏”外衣,为减碳之路贡献力量。9月5日,“科技创新引领·碳达峰·碳中和”主题论坛在武汉举行。会上,嘉宾以武汉市江夏区清水入江工程为样本,深入探讨了“双碳”背景下的水处理技术创新、智能化创新、合作模式创新及服务模式创新。




“‘光伏+污水厂’这一模式可充分发挥‘水务+光伏’的天然优势,降低污水厂用电成本。”江夏污水处理厂厂长、中信清水入江公司运营部副部长刘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近10年来,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最具有经济性的发电能源之一,污水厂本身也具有相应的应用优势。“首先,污水处理厂有着大面积的水处理水池,且年均耗电量比较大,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屋顶、沉淀池、生化池等处,在其上方加装光伏板有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;其次,污水厂上的光伏板能够遮挡直射水池的太阳光,有效抑制了池内原本要经常清理的绿藻生长。”








江夏污水处理厂光伏发电一期、二期项目分别于2019年6月与2020年11月完工,成为武汉市第一个实现全厂光伏覆盖的污水厂。“现在我们厂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为150万度,占整个厂区总用电量的18%,效益显著。”刘赛表示,除了采用光伏发电节省电能外,江夏污水处理厂还将处理后的污水(中水)通过中水回用系统,解决了厂区办公区域空调及热水问题。“相较于中央空调的用电量,中水回用系统的投入应用减少了办公楼用电20%的能耗。现阶段江夏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当中,在后期也将实现光伏全覆盖。”




据了解,武汉市江夏区清水入江工程由中信工程投资建设,下属中信清水入江公司负责运营。其项目包括污水收集及处理工程、雨水防洪排涝工程、湖泊生态治理工程和水资源管理工程四类工程。未来将通过污水处理工艺创新、设置科技创新部、数字化和智慧化运营,继续提升科技创新以及低碳发展水平。




三、光伏让废弃矿场用地焕发新生




光伏板上“绿电”潺潺,光伏板下“青山”悠悠。驾车行驶在广袤的潍北盐碱滩涂地上,一块块湛蓝色的光伏电板,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尾废矿场山顶之上(山在哪里?到底是个什么样?)一座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发的“光电青山”映入眼帘,一幅携围滩河而起、融工业园而生,山、河、园交相辉映和谐共生的新画卷蔚然成形……这是潍坊市利用废弃碱渣场蝶变“绿光一体”生态光伏发电项目,蹚出了一条尾废场治理与新能源发电并行、推动生态发展的新路径,奏响了尾废矿场综合治理的“光伏曲”。




“‘绿光一体’是指结合荒山荒地、废旧矿厂、尾废场坝等生态环境整治,在太阳能资源禀赋优、用电负荷高及光伏效能三类以上的地区,采用‘绿中发电,绿电融合’的方式建设光伏电站项目,实现‘生态+光伏’有机结合,既把荒山废矿打造成绿水青山,又实现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。”据潍坊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潍坊市以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为指引,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,围绕全市生态环境治理实际需求,创新推出坝坡造绿、场顶种草、草上发电“绿光一体”综合治理开发模式,全力打造生态光伏示范区,力促生态环境改善、能源绿色转型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能源保障。








在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海化集团废弃渣场内,施工人员正在对渣场顶部进行防渗覆土作业,技术人员忙着对太阳能发电阵列进行规划布局,力争今年年底之前,将山东海化集团数十米高的废弃渣场打造成集绿色发电、生态观光、新能源科普于一体的10万千瓦“光电青山”光伏电站项目,大幅提升废弃矿场土地利用效率,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改善,推动地方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。




“该项目由潍坊信能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建设运营,项目总投资4亿元,占地3500余亩,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,25年运行期,分2期并网发电,增设10兆瓦/20兆瓦时储能配套设施,拟定于2021年12月底全容量并网投用。”据潍坊信能光伏电力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,项目建成后,年均发电量1.2亿千瓦时,可有效替代标煤3.5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9.1万吨。同时,电站建设带动周边交通、仓储、物流、旅游、餐饮等各类就业岗位2000余个,直接营业增收4738.8万元,年缴纳各类税费达2000余万元,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



下一步,潍坊市将坚持生态环境修复与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,纵深推进“绿光一体”综合治理开发,配套发展农业种植养殖、休闲农家乐、果蔬采摘园、垂钓园、儿童娱乐等三产融合产业,拓宽增收路径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。




四、总结




随着光伏发电、风电设备及安装成本大幅降低,土地成本愈发凸显。“1平方米土地,对应约150瓦的光伏安装量,风电最多200瓦。风、光属于低密度能源,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,土地空间就成了最宝贵的资源。




新能源开发用地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,将直接影响“30·60”双碳目标的实现。“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意味着风、光将是未来主力电源。据此预估,到2025年,风、光年均新增装机不能低于1.2亿千瓦。”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称,虽正经历飞速发展,但迄今为止我国风电、光伏装机规模从未达到上述体量,即便是按照近年的正常速度推进,达标也存在一定难度。“既要千方百计扩大装机,又要克服种种用地限制,风电、光伏大规模开发土地‘卡脖子’问题将越来越突出。”




作为硬约束,“三线”是新能源项目开发的必要前提。自然资源部(原国土资源部)法律顾问吴永高告诉记者,早在2015年,原国土资源部已下发《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》《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》等文件,明确对新能源项目用地作出规范和界定。以光伏为例,自上述政策实施后,部分地方允许光伏项目占用农用地的政策不再实施,部分项目投资因此无法落地。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,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,这是第一位的。土地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,其使用也要兼顾生态承载能力,生态红线又是一条硬约束。绝不能因为风、光建设需要用地,主管部门就开这个口子,项目选址首先必须规避红线。”




另据介绍,在强化“三线”约束、规范项目用地的同时,主管部门其实也出台了多项土地管理政策,支持风、光产业发展。吴永高举例,诸如“林光互补”等项目,虽然占用林地、草地,但基本不破坏原来的土地状态,对土地功能影响较小;部分光伏、风电项目使用戈壁、荒漠等未利用土地,不占压土地、不改变地表形态。对于这些情况,主管部门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,均已给予政策优惠及便利。




“我们不是要求放宽耕地、生态等红线限制,更不是要求给可再生能源企业开绿灯,而是希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,合理规划土地资源,给光伏、风电留足发展空间。从整体出发加强评估,每年1.2亿千瓦以上的新增装机,到底装在哪里合适?当前,推进双碳目标的紧迫性,不允许因用地问题来回扯皮而造成太多时间浪费。”曹仁贤表示,土地利用要算“大账”,要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。




“可考虑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,建立光伏、风电项目用地的‘负面清单’”




重重矛盾如何破解?




曹仁贤建议:“可考虑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,建立光伏、风电项目用地的‘负面清单’,比如包括基本农田、草原、林地、**公益林、重要湿地等,放开清单以外的用地限制,增加土地供给范围,为光伏、风电大规模开发提供用地保障的绿色通道。”




武钢建议,各地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“双碳”目标,采用风电专项规划或规划留白的形式保障项目用地。同时,应开展风电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评估,科学制定生态红线划定标准和办法,避免“一刀切”政策影响行业发展。




“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用地问题,各方有过几次激烈交锋,所以才出现诸如农光互补等开发形式。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告诉记者,表面上看,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着用地难的问题,但背后实际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,需多管齐下推动解决。




王斯成认为,在中东部地区,土地资源已非常紧张,大面积占用土地的新能源项目应该明令禁止,转而鼓励建筑光伏、屋顶分布式光伏等形式。而在土地相对充裕的西部地区,特别是诸如青海、甘肃、新疆等有大量戈壁、荒滩资源的省份,可推进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,尤其是集合了风、光、水、火、储的综合能源基地。




李丹也称,中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,土地用途更多,在可行范围内,新能源开发应尽量以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为主,西部地区则是集中式开发的主战场。“之所以存在土地获取难的问题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是地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,因此当地政府在项目审批、实施的过程中会主动提高用地门槛。对此,还需探索更好的商业模式,让各方均能从项目开发中获取合理收益。通过利益绑定的方式,避免当地政府哄抬地价,企业也可减少不必要的土地成本。”




“新能源产业正迎来规模爆发期,而我国建设用地指标长期稀缺,在兼顾各行业用地需求时,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,加强统筹协调。此外在用地审批时,考虑适当简化流程,切实减轻企业负担。”吴永高说。




上面的三个做法,也许在未来会被广泛采用,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,创造额外的价值。

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相关资讯

电脑版|导航

环保设备网 版权所有 ©2017

皖ICP备202001986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