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联网

台积电EUV关机,芯片补贴微不足道,没有华为致使3nm遭弃

2022-09-06 04:45:01  信息编号:K223573  浏览次数:195

在3nm工艺节点上,三星抢先台积电在6月底完成了量产,实现了超越台积电的夙愿,然而三星的3nm主要问题是没什么客户,这方面台积电的3nm更占优,苹果、Intel、AMD、NVIDIA等公司接下来会使用台积电代工。



不过台积电抢到了主要的客户也不代表就没有隐忧,本来Intel也是台积电3nm首发的两大客户之一,但前不久有消息称Intel取消了订单,14代酷睿上的GPU模块使用的是5nm工艺,没有使用台积电3nm工艺。



现在台积电3nm工艺的唯一客户苹果也动摇了,来自产业链的消息人士@晶片达人爆料称,台积电的N3工艺已经被内部放弃,因为客户都不用,苹果也放弃。



1、先进工艺遭遇波折



台积电能够有现在的地位,最主要的就是在芯片制造技术上一直领先,因此获得了较多的客户。为了继续保持现在的地位,台积电依然不断投入研发和布局先进技术。






如今,全球能够做到7nm及以下制程的只有台积电和三星两家,连曾经的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都没赶上来。5nm制程台积电和三星都实现了量产,如今正在竞争3nm。



不过,随着芯片制程技术越来越小,能够用得起的客户也越来越少,3 nm更尴尬。



台积电营收的50%为7nm以下制程,其中7nm占比为30%,5nm占比为20%。也就是说,7nm的客户多于5nm,大多数客户留在了7nm,因为他们还承担得起。



5nm工艺也还行,一些头部企业还在采用,但到了3nm情况却突然发生改变了。



近日有消息传来,台积电3nm的初代工工艺N3被放弃了,因为没有客户使用,之前英特尔CEO还专门跟到台积电去争取3nm订单,但就在不久前已经取消了订单。



重点是连财大气粗的苹果也不用了,台积电只好放弃这个3nm初代工工艺。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成本过高,并且性能提升也不明显。不过,可能会采用改进的N3E工艺。



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其实也是必然现象,因为芯片向微缩发展到一定程度,实际意义已经不大了,提升的性能对于实际使用来说用处并不大,但成本却高得太离谱。



另外就是不让华为参与,少了对手竞争,苹果也没有了下成本去放手一搏的劲头。



2、芯片补贴微不足道



由此看来,台积电的先进制造工艺也开始遭遇挫折,连贡献营收达25%左右的苹果也靠不住了。这就是停止给华为代工的后果,只有两家竞争才会促使他们争着使用。



如今,3nm初代工艺被放弃,台积电只能自己承担损失。不仅如此,在未来更先进的工艺上,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,先进工艺发展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。



除了先进工艺挫折外,台积电在美建厂的补贴消息正式传来,更加让台积电难受。






我们都知道,台积电之前投资120亿美元在美建5nm芯片厂,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美方许诺可以分得520亿美元芯片补贴,不然当地成本过高,建厂根本不太合适。



为了获得补贴,台积电甚至都减缓了工厂建设速度,好不容易等到芯片法案通过了。



台积电本以为可以获得大量的补贴,但没有想到的是,有调查表明台积电只能获得其10-20亿美元的补贴,仅为建厂投资120亿美元的10-15%,大大出乎台积电预料。



因为多年来美方的制造业外移政策,当地已经没有建芯片厂的优势,不仅没有相应的配套产业链,建厂和人工成本也非常高,并且还不得不面临相应人才短缺的问题。



台积电之前在美就有芯片厂,但10多年来一直没有扩产,这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。



再说,台积电每年支出就达400亿美元,这点补贴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。况且,拿了这个补贴,还要受到不少的限制,比如10年内不能去大陆发展先进的芯片厂。



在失去华为这样的重要客户之后,台积电也终于吞下了空有技术却无人使用的苦果。其实台积电和刘德音也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和定位,毕竟要知道无论是当前芯片使用大户的智能市场,还是之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国内都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市场没有之一。2021年国内智能出货量达3.29亿部,是同期美国智能出货量1.47亿部的两倍多;2021年国内汽车销量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以31.78%的份额**,排名第二的美国(18.64%)和排名第三的日本(5.38%)相加之和都没有我们多。



如此庞大的市场也给了我们发展芯片产业的底气,如果国产芯片最终在技术层面上反超了台积电,那么刘德音或许会后悔昔日做出的决定。而失去了技术优势之后,台积电又还剩下些什么呢?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相关资讯

电脑版|导航

环保设备网 版权所有 ©2017

皖ICP备202001986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