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能环保

低碳发展之碳博弈背后的真相!

2022-02-15 17:01:32  信息编号:K211874  浏览次数:135

在2021年,随着碳达峰的逼近,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运动式减排的风暴。不仅给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,甚至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。


低碳经济发展之间,正在经历怎么样的博弈?


低碳环保有没有科学依据?


欧美和中国现在是怎样解决碳排放的?


低碳,到底是借口,还是利益和经济?


首先,请大家思考一下,我们有没有可能把高碳活动从生活中完全剔除掉?比方说奔跑比步行排放多,我们能否立法禁止奔跑?养牛比养车排放多,我们在限行之前为什么不先限奶?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,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,只要是跨国公司、新能源势力都支持低碳环保,而本土制造业、工人及中产都反对。即使在美国,这样的分歧也很明显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目了然,支持者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,而反对者往往是利益受害方。所以,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,既是Z治,也是经济!


它包含了:


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;


跨国集团与本土企业间的矛盾;


也包含美国内部之间的矛盾;



2016年,178个国家签署《巴黎协定》,许诺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,控制温度上升在2摄氏度以内,美国、欧盟、日本、巴西许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。欧盟上个世纪90年代碳达峰,45亿吨;美国2007年碳达峰,59亿吨。


但是发达国家碳达峰的原因是,他们将工厂迁移到发展中国家。去年巴西大火最激动的是为什么是欧洲人。名义上保护的是地球之肺,本质上是担心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。未来发达国家可能以低碳为由建立新的贸易打击手段,构筑新的贸易壁垒。


他们一边享受污染红利,一边打击所在地制造业,上游控制原料,下游控制市场,攫取了大部分利润。他们抢占道德制高点,划定生态红线,控制土地供给,维持高房价,排挤外来人口。对,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香港!这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。


紧接着就是跨国集团和本土企业之间的矛盾。根据《巴黎协定》,发达国家每年要拿出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。但是,截止到2019年,仅到位了103亿!以美国为例,这笔钱要美国政府出,最后要算在美国纳税人头上。但是美国纳税人出了这笔钱一点好处也得不到,而得好处的跨国企业境外工厂又不会给美国纳税。最让人不爽的是这笔钱捐到新兴国家,最终通过当地落实还是到了跨国工厂。换言之,美国建制派用本土纳税人的钱扶持了跨国公司,转过头来来跨国公司的产品再以低价冲击本土企业的市场,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建制派总喜欢喊全球化。这件事搞到最后就是,川建国掀了桌子,在美国本土企业、工人和中产阶级的支持下,退出了《巴黎协定》。由此我们引发了第三个博弈,美国内部之间的矛盾。



所以说环保问题即使在伟光正的美国,也存在着很大分歧。


拜登带领美国重返《巴黎协定》后,紧接着就是2035美国无碳发电和2050碳中和。为什么?因为拜登的第一票仓是进步派、环保主义者、以及理想主义者,第二票仓则是科技企业、跨国公司和华尔街巨头。所以绿色新政不仅满足第一票仓的审美,也满足第二票仓的口袋。绿色新政,包括了新能源汽车、高铁、全美智能电网、节能建筑,要求美国2031年前实现100%绿色能源。涉及的经济利益高达2万亿美元,这让硅谷的科技企业和华尔街的金融大佬怎么能不为之振奋!根据新能源政策,废止了建国对页岩气技术的补贴,改为补贴电池技术。


但是在发展中国家,低碳环保不一定是经济,反而是负担。巴西为了保护雨林就必须限制农民开垦,但是限制农民开垦就必然损害农民利益!所以去年亚马逊雨林着火时,七国集团要出2000万欧元帮巴西灭火而巴西不仅不买账,还说“另有所图”,也就是这个原因。那低碳环保究竟是个谎言,还是有科学依据呢?



低碳环保有没有科学依据?


首先,问大家一个问题,你觉得低碳环保有没有科学依据?


1938年,英国气象学家卡林达对CO2数据进行分析指出,当时的碳浓度比20世纪初上升了6%,这是最早关于碳排放的研究记录。到了1997年,还是英国人,在电脑上模拟后说: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雪会融化,太平洋的小岛会沉没,沿海城市会上演亚特兰蒂斯续集,北极熊和企鹅将会无家可归。之后英国政府把这件事写进了2003年《能源白皮书》,作为英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抓手一直在国际上大力推进。


根据统计数据显示,19世纪,全球地表气温上升了0.2-0.69摄氏度;20世纪,上升了0.53摄氏度。1945年以后,这个趋势明显加速,从1975年到1995年,全球能源生产增长了50%。在90年代初,美国累积碳排放量1700亿吨,欧盟1200亿吨,前苏联1100亿吨。而同一时期,我们经历了16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北半球最暖的10年。从数据上看,CO2排放增大和气温升高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。于是在2007年,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(IPCP)发布了一份气候报告,说过去50年来的气候变化现象,有90%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,算是官方实锤了这个观点!



但实际上二氧化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代谢的最终产物,也是万物生长的能量之源!1937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汉斯·阿道夫·克雷布斯提出了柠檬酸循环理论。揭示了生命能量代谢,将食物中的糖、蛋白质、脂肪转化为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。但是这个理论被环保主义者有意无意地曲解之后,就变成了向农业开炮的理由。前段时间外媒攻击中国肉类消费过大,导致亚马逊雨林烧荒,释放CO2,也是这种观点的变种,只不过靶子从国际农业资本换成了中国。一声一声Because of China那控诉的真是声泪俱下。


但经过研究证实,柠檬酸循环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。只要地球上还有生物活着,还在消耗糖、蛋白质和脂肪,结果都是一样的。一头奶牛每天释放300-500千克的甲烷,90-95%来自打嗝和呼吸,5%~10%来自放屁和粪便。同样,一个成人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大概是2.5-5千克。哪怕是我们什么也不吃,微生物在自然界也会完成这个代谢过程,释放CO2。根据牛津大学的研究,一个城市人口年均排放1356Kg CO2,需要75棵树进行碳中和。显而易见,目前人口和森林的比例远远达不到,怎么办?控制人口减少消费吗?众所周知,人口既是生产力的来源也是消费力的来源,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,人类经济活动中75%的基本盘来自于衣食住行四大刚需,而这四大刚需又恰好是碳排放的重灾区!于是我们引发了下一个问题,提出这些破事儿的发达国家,他们自己现在是怎么擦**的?



欧美和中国现在是怎样解决碳排放的?


问大家一个问题:人口增长,食物生产,城市扩张,和化石能源这四项,哪一个是碳排放的元凶?答案是,全都是!按照排放规模从大到小的顺序,依次是化石能源、人口增长、农业生产、城市扩张。由于后三项都关乎人权中最基本的生存权,所以欧美只能拿化石能源开刀。


传统的化石能源有3种,主要是煤、石油和天然气。煤的使用量在2010年左右达到顶峰,占所有能源的70%,之后每5年降低10%左右。第二个是石油,在能源结构占比当中一直保持在20%左右。这两个是目前全球使用的主要能源,还有8%~12%是各种各样的清洁能源。面对碳达峰欧美其实也很头疼,不是说搞就能搞起来,推广普及需要基础设施建设,需要时间。最大问题是化石能源下去了,清洁能源还没跟上来,怎么办?所以他们的折中办法就天然气。


天然气燃烧起来也不算低碳,但是不会产生粉尘、固体颗粒。燃烧充分,产生的复杂烃和CO2较少。所以相对于来说,更加清洁。同时储量充足,开采、运输、储存的技术也很成熟,所以成了现在欧美主流的过渡能源。相对来说,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、贫油、少气,所以最近碳达峰的过程就硬核的多,因为没那么多天然气来替代。


碳中和对能源行业是一次很彻底的革命,大型石油公司已经达成了共识要调整生产方式,减少碳排放。在这个背景下,壳牌、bp、道达尔、埃尼、艾奎诺、雷普索尔都提出了分阶段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战略路径,建立了碳排放指标体系,以及应对气候变化、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方案。


具体做法包括了改进工艺、减油增气,发展新能源业务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及碳汇管理机制创新、绿色金融5个方面,国际资本未来对于原油的投资肯定是减少的。不过,虽然化石能源消费达峰已成定局,但未来较长时间里面,还是没法完全替代掉。市场面临着,化石能源供应减少得快,还是需求减少得快的博弈,电价飞涨不过是中间的一个小插曲。



中国的减排计划是三步走:第一步是2021年~2030年实现碳达峰;第二步是2031~2045年,大幅度降低碳排放;第三步是2046~2060年,实现碳中和。其中为了2030年的碳达峰,具体定了四个数字:降低碳排放65%,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降低到75%以下;增加森林60亿立方米;风能太阳能装机容量12亿千瓦以上。应该说,为了碳达峰而战,是当下全球主流的正确。


经济学家道格拉斯·诺斯指出,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利益往往会使用手中的规则制定权,建立一种低效而稳定的制度,如宵禁制度。极端环保政策,从这个角度看,是发达国家维持自身地位,遏止发展中国家崛起而建立的制度。所谓的低碳本质就是经济。利益驱动、开道!


这样不仅我们不需要担心低碳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,甚至大部分人都操不上这个心,背后的利益集团经过博弈,自己就会把蛋糕分的明明白白。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相关资讯

电脑版|导航

环保设备网 版权所有 ©2017

皖ICP备202001986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