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营销

火热的配送机器人,会“折”在风口里吗?

2021-10-07 16:11:00  信息编号:K205963  浏览次数:6041

今年以来,配送机器人领域不断传来捷报。


普渡科技已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、云迹科技获C+轮战略投资、擎朗智能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、优地科技完成亿元规模B+轮融资、钛米机器人已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……一时间,配送机器人风头无两,市场呈现出“百舸争流千帆竞”的局面。


而类似的戏码也曾在火爆的共享单车上戏演一回,风头正盛时,摩拜单车短短6年时间就已融资12轮,被美团并购前的一轮融资为10亿美元;ofo成立3年时间融资11轮,倒闭前的最新一轮融资也是高达数亿美元。此外,站队的投资人也基本是这一批:美团、腾讯、红杉、高瓴等。现在,共享单车渐渐退出商业竞相博弈的荧屏,而配送机器人的硝烟战场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

那么,如火如荼的配送机器人是否会步上共享单车的后尘?


“疯狂”背后的抉择


不难发现,在赛道早期阶段,配送机器人与共享单车的市场都都显得有些“疯狂”。


首先来看共享单车。2015年,共享单车开始兴起,企业巨头相继下海,资本疯狂砸钱,共享单车的蛋糕谁都想来分一杯羹。于是乎便出现了市场上精彩的商业博弈,ofo、摩拜、3Vbike、悟空单车、町町单车、小鸣单车……争先恐后进入市场,从“萌芽”到“长成树苗”,只用了1年的时间,满大街都是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。


2017年,共享单车进入寒冬之境,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倒在大路上,倒在臭水沟,也倒在了资本的泡沫里。市场洗牌加速,有实力的选手留了下来,现在共享单车已经初步形成青桔、摩拜、哈啰三足鼎立局面,其背后的资本巨头分别为滴滴、美团与阿里。


其次来看配送机器人。伴随着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兴起,配送机器人走进了大众视野。


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数据显示,2021H1,中国服务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43例,涉及资金约75亿元人民币,其中配送机器人领域融资金额占比为4.54%。


在资本的催化下,这个赛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,吸引了越来越多配送机器人入局者,如擎朗智能、九号机器人、普渡科技等企业,着力研发配送方面的全系列机器人。可口可乐、ZMP、百度等众多国内外企业也先后加入,阿里菜鸟、京东、苏宁、美团等也已经将配送的无人车系列产品用于无人送货。


虽然配送机器人入局者众多,但尚未出现头部玩家。


从商业模式看,“租赁模式”是配送机器人和共享单车的共性之一,但彼此的客户群又有着本质的区别,配送机器人主要面向B端客户,共享单车则主要面向C端客户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TO B比TO C更为稳定。


在科技属性的加持下,配送机器人的价格远超于共享单车。对于一些难以承受机器人换人费用的中小型企业而言,配送机器人的部分厂家会提供租赁服务,中小型企业将按月或按年收取租赁费用。例如在餐饮行业,有关报道显示,市面上使用的大多数送餐机器人的价格在2至3万元每台,如果选择租赁方式大概在2000到2500元每月,也就是每天80元左右,这种提供租赁服务的模式能够减轻有使用意愿企业的资金压力。


事实上,一些配送机器人厂家已经尝到租赁模式的甜头。擎朗科技目前盈利主要是来自于智能机器人的出售和租赁,普渡科技也有部分产品通过租赁的方式来降低客户体验的门槛,实现销售转化。


反观共享单车,租金一直是共享单车的主要盈利来源。虽然前景广阔,但由于资本疯狂砸钱补贴市场形成了过度竞争,导致大多数企业一直处于亏本状态。


当资本对共享单车的思考开始回归理性后,活下来的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共享单车盈利的重要性。2019年,哈啰出行、美团单车、青桔单车等纷纷开启了一波涨价潮,效果显着。滴滴、美团与阿里的相关业务已经开始回暖,尤其是哈啰出行最为显着,2019年和2020年,哈啰出行的毛利润已由负转正,分别为4.18亿元和7.15亿元。


由上可见,对于任何赛道而言,“理性”与“疯狂”都是决定赛道健康成长的一把重要尺子,资本过多的干预只会增加赛道的风险,从这个角度看,配送机器人表现略胜共享单车。


“呵护”与“倒逼”


从政府对配送机器人和共享单车的态度可以看出,配送机器人占据上风。


2020年,发改委等六部委发布《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提到,在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广计划中,便提到要扩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配送领域的应用。


今年5月25日,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向京东、美团、新石器三家公司颁发了无人配送车车身编码,并首次给予了无人配送车的相应路权。这意味着,国内首次实现了无人配送车的“持证上岗”,让无人配送车拥有了关键的路权,填补了配送机器人监管和标准的市场空白。


与配送机器人的有章可循相比,共享单车可以用“一地鸡毛”一词来形容。在政策的颁布上,共享单车企业行为倒逼政策发布。一开始,共享单车企业盲目入场,导致乱停乱放、堵塞交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。于是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多地先后发布共享单车的规范文件,共享单车不合标准被连夜清场。即便如此,共享单车超额投放等老大难问题仍未根治,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能力有待加强,行业可持续发展还在路上。


综上所述,政策的支持,无疑是对配送机器人赛道的肯定。政策的呵护,再加上国内市场的巨大刚需,以及商圈、超市、社区等场景的陆续开放,配送机器人已经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于一身。


配送机器人是否会步入共享单车的后尘?政府和市场已经给出答案:在良好环境下成长的配送机器人,发展有着无限可能。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相关资讯

电脑版|导航

环保设备网 版权所有 ©2017

皖ICP备2020019861号